昨日,我省相关部门表示,教育部近日将就《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改革意见进行详细解读。我省将从收到文件起,开始研究制定辽宁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本报梳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涵盖的十大要点,采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命题专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组成员、教育体制改革专题组组长、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孙绵涛,辽宁省志愿填报专家姜海峰,辽宁省体育科研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涛等相关专家,对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亮点进行解读。
尽管我省并非首批改革试点城市,但改革中的一些新变化将对我省2015年的高考生产生多项影响。
1.
回归全国统一卷,异地高考更有戏
专家:还将减少财力物力的投入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加强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国家题库和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解读:目前,辽宁省高考科目中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是自主命题,其他科目采用全国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命题专家林淑芬透露,2015年辽宁高考全部科目都有望采用全国统一试卷。采用全国卷将减少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让异地高考更有可能。
2.
取消艺体特长加分,省级加分不通行
专家:选拔模式变化 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加强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招生。
解读:辽宁省体育科研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涛认为,我省选拔体育人才的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往体育人才是从三级体校培养,自己主动参与的比较少。但今后,各级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都会加强,借鉴国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社会会提供很多参加体育训练的机会,形成体育文化,这样反而使体育人才选拔的覆盖面更大。教育部也提出增加体育课,将体育课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
3.
自主招生高考后进行,取消联考培训
专家:今后自主招生必须明确专业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
解读:高考后实行自主招生考试在我省已有先例。东北大学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是在高考之后进行,今年,该校自主招生志愿填报纳入我省统一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学校不再另行组织填报。
我省著名报考专家姜海峰认为,今年各高校自主招生在学科特长上的重视程度已经体现得相当明显,大部分高校会分专业阐述报名条件,注重专业特点、分类取材。今后,报名自主招生考试必须要求明确专业,自主招生不再是入学校门槛,而是入该学校的专业门槛。
4.
明年高职半数学生通过分类考试录取
专家:高职单独招生更加规范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
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解读:据了解,我省从2010年起有4所高职院校试点单独招生,此后不断增加。今年,我省高职可单独招生院校增至25所,参加单独招生考试的学生经学院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无需参加高考。“虽然各省都有高职试点单独招生,但这次国家有了统一的指导方案,更具规范性。”孙绵涛认为。
孙绵涛表示,在国家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亟待转型,更加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可见,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一样、生源也不一样,因此在招生考试中,也应该有所倾向。
5.
不分文理科 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
专家:会有效避免学校只开高考课程问题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解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处专家林淑芬认为,不分文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除了语数外成绩,还要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林淑芬表示,每门都是“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只需自主选择3个科目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避免了目前部分学校只开设高考课程,非高考课程就不开的问题。
6.
录取不再按批次 双向选择机会多
专家:学生不被批次“绑架” 高校在同一起跑线招生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解读:“取消批次会更有利于高校的优质专业招录到优质生源,也更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姜海峰表示,学生和家长将不再有被批次“绑架”的心理,而会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专业。这意味着取消了人为划定的等级,所有高校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招生。例如,有的二本院校中的优势专业,教学水平并不比一本院校差,但就因为有批次的划分,使得这些学校无法招到更优质的生源。
7.
学业水平要测试 综合素质入档案
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组织实施。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8.
高考计分3+3 自选科目看特长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9.
校长签发通知书 录取结果可申诉
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
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建立招生问责制,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10
绿色通道再拓宽,寒门学子不用愁
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常旭 杨宇
改革时间表
出台文件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综合改革
沪、浙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5年启动
统一命题试卷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分类考试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占高职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考试加分
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自主招生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录取批次
2015年起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招生问责
2015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学分互认
出台普通高校、高职、成人高校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录取率
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至4个百分点以内
农村学生上
重点大学人数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长效机制
中国特色现代教育
考试招生制度
考试招生模式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体制机制
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
终身学习
“立交桥”
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
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2014年启动
2017年
全面推进
2020年建立
晨报图形
隋治
高校招生网(http://www.baokao114.net)作为国内较大的招生教育门户网站,拥有权威、丰富、及时的教育资源。在各大知名网站百度、谷歌,可直接搜索,排名均名列前茅,支持中英文搜索。同时历经5年在招生市场和教育市场中的培育,在高中生及家长中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目前这个群体已经扩展到家长和社会上有教育以及教育需求的广大人群。与多家高等知名院校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良好的声誉与信誉。